在2013年发表于Cell的综述性文章The Hallmarks of Aging中,作者则提出了衰老的9大特征:1)基因不稳定性(Genomic Instability)。

02葛兰素史克引进药明生物4款双抗/多抗1月5日,药明生物宣布与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协议,。这些优化后的抗体不仅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疗效,还具有卓越的安全性,有望满足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为多个癌种的肿瘤患者提供潜在治疗方案。

最新为什么莱格斯基打不开?

05贝达药业TEAD小分子抑制剂获批临床1月3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贝达药业申报的1类新药BPI-460372片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治疗晚期实体瘤。GSK将获得基于药明生物专利技术平台开发的至多四款TCE双特异性/多特异性抗体的独家权利药明生物已经建立起多种抗体发现平台,可以构建多种抗体药物形式,包括单抗、双抗(WuXiBody)、多抗(SDArBody)、ADC(WuXiDAR4)等。葛兰素史克引进药明生物4款双抗/多抗 2023-01-05 16:39 ·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与您一同关注药闻,探索生物科技的价值。01今日Nature发文2篇带来全新基因魔剪技术1月5日,Nature同时上线两篇论文,详细介绍了一款全新的CRISPR系统:CRISPR-Cas12a2其中,中成药清单(成人)共计215种,中成药清单(儿童)共计75种。

组方中还包括黄芩、桑白皮加强清泻肺热、化痰利气的功效,清半夏、陈皮、浙贝母、前胡化痰止咳,牛蒡子宣肺利咽,桔梗开宣肺气,从而发挥清肺止咳化痰的作用优势。▲《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两保一稳清单》发布通知截图290种中成药产品,连花清瘟首位列入据悉,各省市区政府中医药方案(指引、指南)中推荐的中药,包括中成药、医院制剂、方剂、外用药等多种类型。蓝鸟生物现任总裁兼CEO、时任严重遗传病负责人的Andrew Obenshain评价德国政府在谈判中竭尽全力,不只是为了拿到一个最低价,也是想为未来所有基因疗法的定价给出一个先例。

这种疗法意味着患者能够获得外源的正常基因,纠正或补偿自身体内缺陷、变异基因引起的疾病,达到一次性从根源上彻底治愈的效果。图1 蓝鸟生物估计的Zynteglo患者人数(图源:蓝鸟生物官网)而基因疗法不仅研发投入漫长而复杂,其生产制造以及应用到患者身上,其中涉及的成本也都十分高昂。定价动辄数百万美元的基因疗法,开发公司打算如何销售? 2022-12-21 17:27 · 生物探索 我们惊叹于不断刷新的全球最贵药物纪录的同时,也不由得开始怀疑,这么昂贵的药物到底要怎么才能卖出去呢? 导语:从诺华210万美元的Zolgensma,到蓝鸟生物280万美元的Zolgensma和300万美元的Skysona,再到CSL Behring 350万美元的Hemgenix,我们惊叹于不断刷新的全球最贵药物纪录的同时,也不由得开始怀疑,这么昂贵的药物到底要怎么才能卖出去呢?2022年8月17日,美国FDA宣布,批准蓝鸟生物(Bluebird bio)开发的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疗法Zynteglo上市,定价280万美元,一举超越此前诺华(Novartis)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儿童患者的一次性基因疗法Zolgensma 210万美元的定价,成为全球最贵药物。事情似乎发展得还算顺利。

蓝鸟生物估计,虽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接受治疗,但这是存在较大需求人群的利好信号。11月22日,FDA再次宣布,澳大利亚制药公司治疗B型血友病的一次性基因疗法Hemgenix获批,定价350万美元,又一次打破了价格纪录。

最新为什么莱格斯基打不开?

而在11月7日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报告中,蓝鸟生物表示,已经有27名患者开始进行福利验证,核实他们是否在保险范围内,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已经获得了事先授权(Prior authorization),这表示保险公司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医疗必要性、是否有替代药物等因素后,同意对该医疗程序的费用进行覆盖。就以Zynteglo针对的β-地中海贫血来说,如不采用基因疗法根治,患者就需要终生身输血和去铁治疗,按蓝鸟生物的估计,患者一生中治疗和相关护理的费用将超过600万美元。不过,蓝鸟生物也曾明确表示,Skysona和Zynteglo不同,CALD的罕见性和复杂性使得这种基于治疗效果的付款模式难以实施。据STAT News发布的报告显示,关于Zynteglo德国政府给出的方案是,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期间,每位患者可以支付的初始价格是79万美元,如果后续证实患者确实在治疗中收益,不再依赖输血治疗,那么德国政府将会补偿性地把价格提升到每人95万美元,但蓝鸟生物对Zynteglo给出的定价是157.5万欧元(约180万美元),并可在五年内分期支付。

在此基础上,商业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支出,美国还发展出了一种药品福利管理(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PBM)体系,由介于患者、医院、药房、制药商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第三方组织进行协调,审核医生开具的处方,监管医疗服务过程,同时也利用自身用户规模效应对制药商和药房形成较高的议价权,帮助制药商、药房打开销售渠道,也大幅降低保险公司的保费支出。值得注意的是,或许也可以说情理之中的是,这几款天价药物均为基因治疗产品。因此,从长远来看,基因疗法的价格虽然昂贵,但对于患者仍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不仅关系到蓝鸟生物能否挺过资金短缺的危机,也代表着其他天价基因疗法在商业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命运。

而Zolgensma针对的SMA患者,之前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国内价格曾高达70万元/针,美国的定价则是单支12.5万美元,需要首年打6针,其后每年打3针。事实上,Zynteglo和Skysona在美国上市之前就分别早在2019年5月和2021年7月在欧盟获批上市,然而两者在欧洲的商业化都以失败告终:Zynteglo2021年4月宣布从德国撤市,随后又宣布将在2022年初更广泛地撤出欧洲市场。

最新为什么莱格斯基打不开?

8月Zynteglo刚获批时,蓝鸟生物表示,正在与保险公司及国家药品福利经理就Zynteglo的承保范围进行深入谈判,已经从付款人那里得到了对定价思路的积极反馈。这就导致了药企必须设定极高的价格分摊到为数不多的患者头上,来保证公司此前的投入有所回报,不至于是打了水漂。

当一名患者开始Zynteglo治疗,首先需要在蓝鸟公司授予资质的治疗中心(Qualified Treatment Centers,QTCs)处采集自身细胞,然后这些细胞将会运往CMO的工厂,进行基因改造,之后再运回QTC输回患者体内,整个生产和交付过程需要70至90天的时间。图2 Zynteglo生产和交付过程(图源:蓝鸟生物官网)但在高价上的坚持也让蓝鸟生物付出了代价。另外在支付方式上,蓝鸟生物也推出了一种新的无效退款模式:如果患者病情没有好转到能够摆脱持续的输血,那么将会退款80%,而Zynteglo III期试验的结果表明,90%的患者不再需要输血。不到半年的时间,全球最贵药物已三易其主。图3 Andrew Obenshain(图源:蓝鸟生物官网)那么,在将重点转向美国市场之后,Zynteglo和Skysona的命运是否将迎来转折?不同于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医保基金由政府统筹管理的全民医保制度,美国医疗保障主要通过企业为员工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医保。此外,蓝鸟生物已经与代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计划的药品福利经理(Pharmacy benefit managers)签署了基于结果的协议,已有12家付款人发布了与Zynteglo临床证据基础一致的医疗保险政策。

接受他们的价格,开启这个先例,对于基因疗法的创新是十分不利的。Skysona则上市不到三个月,就宣布由于商业策略原因退出欧洲市场,放弃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和英国药监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MHRA)对Skysona的监管批准,其根本都与价格难以谈拢有关

这一产品也在临床上获得了专家的认可。2018年底,颜菁和她的团队回国并在苏州创立了汇先医药。

目前,我们正在和该企业探讨,利用汇先医药的微流控技术实现对方产品的智慧化升级。对于分子管线,除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新冠核酸检测之外,围绕小儿脑膜炎、腹泻、以及肺结核、呼吸道感染、宫颈癌筛查等,我们也在不断进行推广。

通过CDMO业务开发,不断提高IVD行业的全行业的微流控技术渗透和普及,让更多传统IVD企业也转型开发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智慧检验产品,一起进入微流控为核心的智慧检验时代。图4 汇先医药布局的分子、细胞和蛋白管线(来源:受访者)对于细胞管线,我们开发的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系统已经推向市场,其采用‘物理+免疫双富集原理,捕获率大于90%,同时我们也在科研方向探索一些新的应用,比如单细胞测序、类器官等;对于蛋白管线,我们正在切入免疫检测市场,希望基于微流控技术能带来一些突破性的变革,实现更高通量、更高灵敏度以及多联检、低成本的免疫检测。今年开始,我们的微流控研发设计团队,在完成自身研发任务的同时,也帮助一些同行开发、设计、生产了一批他们的微流控产品,并帮助公司在没有着力推广销售的情况下实现了数百万的销售额。包括上述提到的LunaDx® Nano便携式全自动恒温核酸扩增分析仪,体积小巧,操作便捷,可现场打印检测结果,满足多种场景的快速核酸检测需求等特点。

颜菁表示,我们之前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包括华创生医基金、昆山科创基金、英诺天使基金、紫牛基金、百度风投、深创投等很多国内一线机构支持我们把微流控技术应用在智慧检验领域。目前,该款设备已经进入多家国内大三甲医院,为临床医生的肿瘤精准诊疗提供帮助。

据介绍,博士期间她还参与了几家创业公司的搭建,积累了大量创业方面的经验。微流控芯片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是智慧检验时代的新基建,汇先医药已经走在了智慧检验时代的前沿,我们愿意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能力,给智慧检验时代发展提供更多基础保障,作为微流控行业的‘老兵,这也是我们的情怀和时代使命。

颜菁指出,所谓芯片上的实验室,是通过自动化流体操控,把常规实验室里所有做的各种试验转移到微小的微流控芯片上来进行,实现想要进行的各种反应和检测过程,比如细胞的预处理、反应、分离、检测,以及核酸检测中的提取、纯化、扩增检测等。同时汇先医药也利用自身符合ISO13485标准的GMP生产车间和完备的微流控设备生产团队,实现对一些不具备生产能力和场地的小型体外诊断和微流控兄弟企业提供中试及生产(CMO)服务。

她指出,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通过这种便携自动化的检验仪器,有望解决目前分子检验领域需要独立检验实验室、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等应用场景痛点。专注于微流控技术领域近二十年,颜菁坦言,她很有幸参与了微流控技术行业从欧洲的兴起,也见证了微流控技术在国内医疗领域逐步落地的过程。据介绍,汇先医药开发的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系统把原来复杂冗长的手工循环肿瘤细胞捕获和染色过程通过微流控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实验时间从原来8-9个小时缩短到3.5小时,进一步提高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效率。颜菁介绍说,除此之外,今年4月这台仪器还获得了上海科评院的科技成果评价证书。

据介绍,实验室的所有试验都能够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的一个个反应室实现,相较于宏观尺度上的试验,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的微观尺度上的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出结果快速、多靶点联检、结果准确、使用便携、价格便宜等优点。汇先医药在全面布局自身细胞、分子和蛋白管线微流控智慧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的同时,也通过公司CDMO等业务服务带来整个IVD企业同行一起转型微流控技术,迎接智慧检验时代的到来。

在实验室里需要多位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手动操作来完成试验过程,而在微流控芯片上,每个功能区位完成一个反应,然后再进行到下一个功能区位,将原本复杂的试验变得自动化,从而解放人力。我们目前已经切入欧洲市场,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见传染性疾病的检验。

谈及创办公司的初衷,她表示,回国创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微流控技术应用到智慧检验领域中。她说,现阶段,我们希望能够把开发的产品快速落地到智慧检验的各个应用场景,所以目前更多精力放在产业化方面,并且公司已经进入到了‘自我造血的阶段。